close

看到預告,就覺得這部收看不可,配樂跟畫面都是一流的

 

當然為這部作品加持的還有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跟男主角(李奧納多),我相信電影造英雄(演員),與演員襯托電影的成就是相輔相成的!

 

電影裡我最佩服的是這編劇設定,並沒有多麼強大的科幻設定,透過夢境的解析卻可以超越時空的想像,人的想像力無窮,而這在夢裡又顯得真實而且天馬行空。




我很喜歡夢中夢的感覺,因為很有趣,要怎麼知道是夢中夢?

當你醒來之後,發現剛剛的醒來不是真正的醒來,

這才曉得剛剛進入夢中夢的情境。

自我經歷,

可能是晚上喝多了,於是夢境就延伸出讓努力自己醒來,接著去上廁所的夢境,

但是稍晚醒來才曉得因為生理反應驅使潛意識營造夢中夢。

 

其次,我喜歡無限的想像力,

主角用迷宮來測試女孩的構築能力,

現實的我們容易因為物理的規則,既有的知識限制,

侷限了我們的想像力,

單以視覺誤差來看,實際我們應該可以創造出更多有趣的物件

(一時找不到一條線皮筋內外圈相連的那個藝術品 o.0)



也大概是劇中三角或四角可以呈現出無窮樓梯的感覺,看似無窮,就又矛盾。

 

曾經,我也在夢中夢到相當耀眼的建築,

瑰麗而不浮華,精練而不單調,呈現出完美的幾何學卻又好像不在認知的結構學裡看過,

當下真是興奮的想要醒來馬上繪製記下來,然而我失敗了,

剩下的只是感動的記憶與模糊的影子。

他們是來這邊做夢的嗎?他們是來這邊醒來的,很有趣的想法扭轉

第三個耐人尋味的設定,是進入夢境後時間步調變長的特性,

或多或少,人都有在勞累時睡了五分鐘卻覺得做了一個很長夢的經歷,

於是編劇把這樣的規則加到每進入下一層,時間就會倍數緩慢,

有點像是精神時光屋的感覺,也像是中國神話上天與人間的時光差距。

也因為這樣,讓劇情張力更加緊繃,

任務的達成必須要每一個階段都串得天衣無縫,好讓撞擊在同時間發生。
(不過也穿插一些小幽默)

 

 

電影的效果,如果可以讓觀眾猜出下一步,

你可能就不會如此期待,有粉絲會覺得出現那麼多層已經太超過了(失去新鮮感?),

但是在劇情的遊走上,第四第五層都是情況所逼而不得已的,

這部分我覺得是當事者臨危不亂的表現,

(第二層遇到重力消失, Joseph 發揮創意用綑綁加電梯爆炸,創造重力感,

這也是呼應要達成任務一定要慎選組員呀!哈現實有感真是如此。)

 

本應該剩一下瞬間,轉個場景齊藤已經老態臃腫,可見時間流動已經進到 50年後的層次,

那一刻是驚恐,下一刻的「曾經見過」則是安慰。

 

 

我覺得我還蠻厲害的,第一次看到類似陀螺的旋轉,就猜到那是用來辨識真實與夢境



只是用會倒或是持續轉來判斷,總覺得有瑕疵,原本猜測是他轉的樣子或是倒下去的前一刻會很特別的弧線(雞蛋裡挑骨頭了)

 

話說 Totem翻成「圖騰」,照字面上反而讓我疑惑(符號圖樣?),我會認為是一種辨識標記/信物,總之這並非靠一的單詞能了解的。

 

一些有趣的問題,原片名:Inception,是呀,夢的開始,不容易想像。 

 

話題轉到主角怎麼從妻子的陰影裡逃脫,

我不認為任務中的植入想法是重點了(雖然是劇情關鍵),

我覺得讓人啟發的,是面對自我的過去,並且獲得救贖!

說起來有點可笑,但是罪惡感不是一種說消除就可以消逝的情感,

從心理建設到坦誠面對,進而接納轉化,

相信每個人的過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遺憾,

如何自我補完其實是很重要的課題 (好像聯想到 EVA TV版最後一幕,大家都在恭喜你)。

 

劇中主角透過不斷亂入的妻子,表示他潛意識的困擾,

另一種極度「欲求」則是與小孩相會,看不到小朋友的臉,

代表內心的疙瘩一直沒獲得解決,

捫心自問,這也是自我夢境很常遇到的情境,一種再怎麼努力都很難達成的意向。

 

 

劇末,終於看到小朋友的臉龐,這解釋了一下,

一些細節也就不需要交代的太仔細,

例如老齊藤自爆,撈主角上岸,還有陀螺的倒下,

呵呵真是微妙的手法;

或有觀眾會站在那是主角陷入limbo的自我安慰領域,

但我比較站在那是真實的世界結局,

用一個開放性的結局,也是讓不同立場的粉絲有討論想像的空間。 :)

ps. 另一個關鍵詞:limbo,隱含一種未知而渾沌的意識領域

這場景也蠻有意思的,廢舊城市像冰山一樣的倒榻剝落

 

[影評] 全面啟動:大師的手痕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0/07/post-198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思卡 的頭像
    阿思卡

    阿思卡書香小棧

    阿思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