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別人眼中的我,大家心中的我,內心的自我,第一次聽到別人叫「梁宏達」的我,那就是代表「我」嗎?正在思考的個體,神奇的生命體,是的那又為什麼會有「我」呢?是課本所呈述的「……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現階段找到的答案還不多,或許是為了尋找答案而存在。
無疑的,既然已活在世上,就以最愉快的方式走完吧—人生以快樂為最終目的。在我十六歲的夏天自己啟發這個大道理。
自己小時候的記憶已經淡忘許多,只是依稀記得幾件事情,在母親相當嚴謹的教育下,是標準的乖寶寶模範生,「上課要聽老師的話唷!」這像是聖旨般刻在我腦海,許多覺得是對的事情、觀念在心中建構著。記得小孩子的天真之一是富有愛心,我把世界萬物都當成有靈性的東西,所以任何一物都有相等的權利,也因此我在對待小動物特別有愛心,即使是地上的小螞蟻。首先是小時候常在庭院觀察動植物,某次玩耍中看到流水來襲,隨之拿片小葉子拯救被淹沒的螞蟻,這大概就是自己小孩子的愛心最佳寫照。此外看到小動物被欺負,或是受傷的野生動物也是會相當心疼,記得國小時有篇文章是敘述愛迪生小時候也是很有愛心的,天真的我也以為保持這種心腸,將來也可以成為非凡的人物。還有床前的阿貓阿狗娃娃們,我同樣覺得他們是有生命的,會跟他們說話,也不會擠壓他們或其他令人不愉快的行為,真的存在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再來是自認為很好的觀念「環保意識」,身邊的東西會想辦法廢物利用,不到最後一刻不輕易丟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變得相當節儉,因為不想要浪費地球的資源,而這些處處為他物設身處地著想的思考模式,變成另一個人格特質—體貼心。
後來曉得,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件事情,也可以稱作「同理心」,常常這樣想著,如果社會多一點人有這種精神,傳統美德四維八德由此延伸……。而這樣子為人設想的慈心會不會與最終目的的「快樂」起衝突呢?自己多加思索後的答案是「並不會!」,因為真正的快樂呢,是建築在不止於己的快樂,這樣子自我才會感到安心。由此可知,世界上的一切道理都可以解釋了,如果為了貪圖一時的快樂,不考慮後果的最終是不會幸福的,因此普遍價值觀認定短暫的快感是屬於輕浮的。而為了達到最後的快樂,同時在追求的過程也仍保持愉快,這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福音。
當然,快樂也不是說來就來的事情,只不過有個小技巧,就是「知足常樂」,簡單的四個字道出快樂的奧義。孔子知名的窮學生有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是最佳代表。其他由反例觀看,從成語典故、歷史故事以及童話語言裡,則是可以發現人的慾望無窮而暴露人性的缺點。滿足也可以解釋為樂觀開朗的行為,人生往光明面的人往往可以活在心中最愉悅的天地,猶如天塌下來我也不怕的氣魄,誠如孟子所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和莊子的「舉世譽之而不佳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等等精神,總而言之是一種不以外物傷性的胸襟。如此一來,便是無入而不自得,不管失敗幾次,跌入多深的山谷,遭遇多大的挫折,都可以再站起來,其中的信念便是永不放棄的心,無論什麼情況都可以發揮堅強的毅力,這就是自我常保快樂的秘訣。
見渺小微物,必細查其紋理,也是我小時候的寫照,小孩子的我對於陌生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心,許多景觀、現象讓我萌生好多個為什麼與問題,而大自然的種種都等著我去挖掘、尋找答案。記得孩提時最常講的口頭禪是「你看!你看!」,一句很簡單的話充滿著驚奇的語調,自我是如此疑惑而急著與人分享,述說什麼都不懂的我的強烈好奇心。好奇心對人是有益的,至少在我身上起了微妙的作用,小時候的我在做某一件事情,做到後來媽媽都會消遣我說「你唷,做什麼事情都可以玩」,說明我在做事情都可以找出其中的樂趣,做事效率是基於心甘情願加上過程的回饋,相輔相成衍生出的興致而樂在其中,自然是快樂工作的不二法門。只要常保持一顆不自傲、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的心,加上虛懷若谷的態度,它會給你最大的收穫。
小時候的我還富有想像力,這是從玩遊戲、玩具中得到的能力,無論是正邪對佔的劇本還是飛簷走壁的對打畫面,幻想構思都是一種抽象的思考,只能意會不能輕易言傳,彷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這股豐富的想像力在我後續的求學路上,提供了許多實質的幫助,譬如數學裡頭的空間式子演算,運用理解能力來思考,到後面的創造力,總是充滿著無限的樂趣。
自我空閒時間裡,常常思考許多人生的哲學問題,目的之一已為自己解答,那麼行事上的原則呢?我偏好一以貫之的道理存在。反覆思索也終於領悟困擾已久的問題,我想要的就是「中庸之道」。世界上有好有壞有善有惡,而之中差別其實只在於「程度」上,我不曉得這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能否扯上關係,但我曉得世界上的許多現象都只是人類上的定義問題。另一種相對的概念,可以從下例說明:手握著難以忍受的高溫杯一秒,感覺可能比擁抱一位愛人一分鐘來得久,人的感覺裡時間流逝在無形之中被拉長抑或縮短。
再看另一方面,許多名言錦句都是出自偉人之口,眾說紛紜卻又彷彿頭頭是道,但之中是能否找出一個明確的執行原則呢?比如節儉跟大方是該如何取捨?答案是拿捏的準則是在於無過無不及,亦即是所謂的中庸之道。
程度上的差別、立場的差別與下結論的觀點,影響了一個事實的呈現,我還好奇的是程度裡面的「漸」,小時候同樣思索一個東西一直切一半,最後最小他會變成什麼?或許現今科學的解答不能滿足難以表現的哲理問題,所以我仍然思考著。
聯想之餘,看書得知有一位科學家曾謙虛的表示,今日是他發現這個定理、定律,其實也是比其他人、後人早一步,並不是多麼了不起。我想這真是耐人尋味,當然其中也牽涉許多有無文書記載或是呈現(公諸於世)的嚴謹度,又怎麼能說哪個靈光一線的想法/學說不是日後偉大創造發明的關鍵?
許多人活在世上,並不感到快樂,甚至是不珍惜自我的生命,我認為他們沒有體會到所謂的「真實」吧!沒有體認到個體本身正度過當下的每一刻,人們漫無目的的過活容易對生活感到麻木,那像是失去人們的各種本性。如果能辦到,做一件事情便是全力以赴、專心致志,那麼感受絕不只是沒感覺的。比如日常的吃飯,如能關掉電視電腦,心無旁務的食用,舌尖的味蕾是可以徹底享用食物入口的美味。而一日之初的早晨,只要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大自然,便會聽見麻雀吱吱的叫。又如在夜闌人靜的晚間,同樣是心無雜念的觀望星空,最簡單細微的光芒都會給人非凡的感受。這些舉例有個特色,就是只用人的一種感官去認識這世界,感受那些平常容易忽略的點滴,有助於找回人們的純真天性。
活在當下,一舉一動的本身其實就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事實,誠如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
另外也可以從生活中收看電視的經驗述說,大部分人都可以看過八點檔、日劇或是動畫,在看到最後一集時,那也許是悲劇收場或許是和樂大圓滿,我總會參雜著一點感傷,這樣子就沒了?以後看不到後續了……。這讓我不禁聯想,其實存在於日常中的過程,就是最美好的每一刻,也許有著辛酸但一定也有歡笑,過程的等待常讓人耐不住性子,其實這也是一種甜蜜的等待,且切勿走到最後一刻才有太多的後悔與早知道。感觸最深的是人生進行式中,不論是酸是甜是苦還是辣,應當是都可以甘之如飴的態度侍之,如能恍然大悟,我想便是掌握了通往快樂天堂的鑰匙。
許多失去才曉得珍惜的經歷,不論是家人還是親愛的寶貝,其實是述說著「不是處於痛苦的當下,便是幸福環繞在身邊的當下。」只是很少人意識到,太多的不知福是人類的缺陷,相對的這也是聰明人懂得把握的關鍵。珍惜擁有其實很簡單,心態上的調適有很多方法,如果還是一名學生就該善盡學生的本分,功課壓力與升學壓力是不可避免的難關,但是虛應度過只讓你的校園生活、求學生涯淨如白紙,剛成為社會新鮮人總懷念學生的好,那何不讓過去與現在甚至未來的自己互相對話,就可以更快樂、努力一點來勉勵自我。把每一天想成屬於自己的最後一天,那麼你會全神貫注,更加努力在周遭的一切。
體認日常的珍貴,感受自然的真實可貴,只因自我活在當下,夾帶著樂觀進取的心,就會認真快樂的走過每一秒,活出自己的天地,追求各種完美與最終理想。
後記:
需要補充的是,人的價值觀還是會持續改變的,只是目前自我的影子都可以從過去的想法推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