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不是那麼研究性質的休閒,也可以是很專業的角度來分析,咀嚼其物吸取精華。
比如電影評論,或是動畫心得,可能是很無所謂、輕鬆的個人讀後感,也可以是引經據典、洞鑒古今之評比之佳作。

提到深層閱讀,很重要的是批判思考,建立其上的是,對於知識與事實的連結緊密性;
拜自我研究之收穫,可以用過去學者歸納出來的結論,進行運用。

以一般個人筆記心得而言,層級可以分為幾類:

1.paraphras
亦即重述,用不同的字詞,重新描述所接收的教材。
意義上跟原句相同,描述本身並無提供額外資訊。

2.Self-Explanation Inference 1 or Elaboration
架構在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下的闡述,這敘述在目前接收的教材,
是沒提到的,因此為筆者能想到,而所多給予的註記說明。

3.Self-Explanation Inference 2 or Bridging inference
重新組織段落間的關係知識,能夠主動指出,目前接受到的資訊,
跟前後段落之間的關聯,代表對於表達的東西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4.Self-Explanation Inference 3 講出這句話的另一層面意思
同一件事實,有時候會有不同的陳述方式。假使接收到的是單面的含意,
進而能推測出另一面事實,即達到邏輯上的思考演算能力,為高品質的SE。

5.Self-Monitoring
自我監測,一般人回應「懂」,或「不知道」,認知上可分為正反面。
一般而言,能力比較強的人,會較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什麼程度,
其準確率較匹配。

6.Prediction
廣泛來講,可能沒這個類別。在有限(不完整)的教材下,才會有
「預測」這種分類,亦即推測出下一段落所要表達的內容。

因此,用以上的規則,去看別人寫的文章,就可以知道筆者本身的程度大致為何。
換句話說,想讓自己言之有物,並不是一句「我覺得很好看,但卻講不出來哪邊好!」
可以解決的。事實上寫心得要弄到這麼認真,考據方面得跟找論文參考文獻般嚴謹了,
如果想進一步評比,又得找有點類似卻又有點差異的作品來比較(這不是系統分析
比較嗎=.=?),可能是同一位作者前後作品的風格差異,或是類似作品不同層面的比較,
原作與編劇要表達的是一種理念,監製與導演這類呈現者,也有額外要傳達的想法,
想要獲取更多核心價值,得有不一樣的階梯(管道),才有可能登高清楚這個世界。

要說打開黃金屋的鑰匙是啥,關鍵大概就是「知識連結」吧。

是否有創意巧思,能把不同領域的想法加以改造加成應用呢?

後記:
1. 關於明確的自我解釋(SE)分類請參考 chi 學者論文。
2. 本來寫這個目的,只是要講評論可以寫得像藍祖蔚老師般精闢,實屬難得。
3. 如果要勉勵自己,應該多觀察好文章的陳述手法,深入是其中一個要素(同樣也花時間);
另外像本文所提SE,是說運用自己應該會有的專業知識,套用到另一個領域應該是很重要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思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