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些摘要跟簡介。

在自己讀完,覺得這邊提及的並不是那種很明確的「指引該怎麼看(閱讀)一本書」,
這句話聽起來很抽象?意思是說並不會切確跟你講說讀書的實際步驟或是小撇步,
每一段該怎麼看,如時間內來回瀏覽,蓋上書本回憶剛剛的重點等技巧(註)。

而我相信作者真的有很多關於讀書上的啟發與感想,因此樂意分享給讀者,
包括許多解釋描述的字句不難看出想維持非常中肯的角度。

其他實務的閱讀策略也以許多世界名著為例,在擴充知識上也是很有幫助的!

註:這部份可以參考完全讀書手冊



-以下是個人的筆記
介紹四種不同層次的閱讀—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閱讀、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

以不同閱讀方法接觸不同讀物之道—如何閱讀實用性與理論
性作品、想像的文學(抒情詩、史詩、小說、戲劇)、歷史、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以及參考書、報章雜誌,甚至廣告


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氾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本書是針對發展閱讀書的技巧而寫的。但是如果你真的跟隨並鍛煉這些閱讀
的技巧,你便可以將這些技巧應用在任何印刷品的閱讀上—報紙、雜誌、小冊子、文章、短訊,甚至廣告。

主動的閱讀包含哪些條件?
※  閱讀的目標

如果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是你明白的,這本書中的訊息只是將你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你們便共同瞭解的東西傳達出來而已。

以粗略地為所謂的閱讀藝術下個定義:這是一個憑藉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 //所謂自我建構嗎


將「閱讀」這個詞,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
1. 已懂,純粹增加資訊
2. 從理解中學到更多資訊


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有兩種狀況:
1. 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2. 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


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桿」的人身上學習,如何跟他們學習。
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能認知閱讀藝術的人

※ 閱讀就是學習
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吸收資訊是一種學習


你可以同時記得作者所說的話,也能理解他話中的含義。吸收資訊是要被啟發的前一個動作。
無論如何,重點在不要止於吸收資訊而已。 // mm key point


稱指導型的學習是「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
 

指導型的學習與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後者,,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

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像力。一個人必須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像力。

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像的空間,再者當然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這麼說的理由在於:閱讀也就是一種發現—雖然那是經過幫助,而不是未經幫助的一個過程

※ 老師的出席與缺席
 

閱讀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2
四個層次

2
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
//有自問自答重新組織的感覺

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
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比較閱讀(comparative reading) //像是論文的文獻探討與研究背景

#3
發音法(phonic method) vs 視覺法(sight method) 消長 //個人偏好視覺法 = ="
提及許多研究@@+ (學他引述的方式)

四個階段 //p11

#4

略讀的習慣建議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

※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先跳過卡住的地方 //戲劇為例,對應到最近的動畫電影似乎也是如此?
才不會失去大原則

※ 閱讀的速度
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 逗留與倒退
//這現象我倒是沒想過
避免失焦,雙手是最好的監控裝置

※ 理解的問題
值得在這裡強調的是,本書之所以想要改進的,正是這一種閱讀的理解力。

#5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自問
整體來說?
細部?
認同嗎?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進一步,知道基本問題之後還要能提問

建議筆記,除了提神還是一種跟作者的溝通,小撇步方式:
1. 劃線
2. 線外再強調 
3. 作符號 (慎用.. 類似書籤)
4. 作編號 組織段落
5. 空白處寫頁碼,內容對應
6. 關鍵字畫圈
7. 空白處作筆記

檢視閱讀用結構筆記(structuralnote-making 分析閱讀,了解其概念 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 一系列書籍 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 making)

良好讀書習慣習慣的好處。
由規則歛出來

#6
分析閱讀的訣竅

利用檢視的方法
去判斷書的類別,論說or小說舉例
不同的類別有不同的對應方法

分類錯誤導致認知錯誤(本章節列出很多名作@@+)


主要的分類法,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
論文文又分歷史or哲學,

理論vs實用

本實用的書會很快就顯露它的特質,因為它經常會出現「應該」和「應當」、「好」和「壞」、「結果」和「意義」之類的字眼

理論型的作品卻常常說「是」,沒有「應該」或「應當」之類的字

執行方法:懷疑一切

哲學比較像科學,不像歷史,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而非發生在過去的特定事件,不管那個過去是近代或較遠的年代

哲學家所提出來的事實或觀察,不會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經驗


#7
透視一本書
知曉架構

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說出他的大意,如果對應到讀paper,大概就是用幾句話講出整篇在幹麼吧
//用建築舉例,還有外國許多故事

看到這邊,會有個心得
假設作者舉例的文章書本都有讀過,相信收穫會更多
因為可以藉此了解作者看重的是什麼,而自己當初有了解那麼多嗎?

結構規則:本書最重要的部分照秩序與關係,列舉出來
列item的訓練

份大綱可以比原著還要長 <- 恩可以想像

遵循規則三—
要求你說明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否則就沒有辦法有效地運用規則二—要求你作全書的重點摘要。
你可能有辦法粗略地瞄一本書,就用一兩個句子說出全書的重點摘要,而且還挺得體

※ 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以生物舉例,血肉,就是為綱要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解釋,或是我們有時候所說的「解讀」(read out)。
血肉,為全書增添了必要的空間與深度。對動物來說,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

發現作者的意圖

第四個規則可以說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
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

遵守規則四,能讓你和遵守前兩條規則產生前後呼應的效果。 //主要問題與次要問題的回應

如果你能知道每個人都會問的一些問題,你就懂得如何找出作者的問題  //舉例許多提問

真正實際的讀者是一次就完成所有的(四個)階段。不過,你要瞭解的是,在分析閱讀中,要明白一本書的架構是有階段性的進展的。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1)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 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 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8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詮釋內容與訊息

當一個單字使用得沒有模糊意義的時候,就是一個詞義

有人說,最好的詩是含有最多模糊地帶的 // 喔還蠻有趣的想法

//需要注意,簡略閱讀的快速 vs 這邊確認辭意
and 找出關鍵字的難易,看作者標示的手法?
括號,斜體字等

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瞭解的所有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瞭解的那個字的意義

整個過程有點像是在玩拼圖時嘗試錯誤的方法。你所拼起來的部分越多,越容易找到還沒拼的部分

p39
第七個規則是: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有另一個測驗可以看出你是否瞭解句中的主旨。你能不能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歷過的主旨所形容的經驗,或與主旨有某種相關的經驗? //目前再看作品時,都是這般

「口語主義」(verbalism)的弊端 //恩這個例子蠻特別的,可以幫助思考最好找一下英文原句... 所謂看出文字的意思真諦

以一個或多個特殊的事實證明某種共通的概念,另一種是以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歸納法,後者是演繹法

在精雕細琢的寫作或閱讀過程中,文法、邏輯和修辭這三種藝術是如何協調與掌控的。在分析閱讀前兩個階段的技巧中,需要精通文法與邏輯。在第三個階段的技巧中,就要靠修辭的藝術了。這個階段的閱讀規則建立在最廣義的修辭原則上。我們會認為這些原則代表一種禮節,讓讀者不只是有禮貌,還能有效地回話的禮節

的第九個規則: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瞭解了。

規則十: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規則十一,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批評式閱讀的條件
第一:要求讀者先完整地瞭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第二:懇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第三: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


公正的原則
理性與避免先入為主

更切確的說明
以用以下概念向作者說明:
(1)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
(2)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
(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這幾項有一定程度的關聯
(這一段,如果明瞭作者所要闡述的東西,似乎不去看那些舉例
來得比較省時) p49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 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 53 -
(2) 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 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 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B.批評觀點的特別
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ch12 輔助閱讀

「內在閱讀」(intrinsic reading),意思是指閱讀書籍的本身,與所有其他的書都是不相關的。而「外在閱讀」(extrinsic reading)指的是我們借助其他一些書籍來閱讀一本書。

怎樣才能知道你是否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呢?
ans:舉實例

#運用導讀與摘要
導讀不一定是對的 or 不夠完整,說明別一味接受`正確答案'

#運用工具書
知道自己要什麼(達到什麼目的),怎麼組織的(書的特殊功能)

明智地使用字典的規則。四個方面來看文字:
(1)文字是物質的—可以寫成字,也可以說出聲音。因此,在拼字與發音上必須統一,雖然這種統一常被特例變化所破壞,但並不像你某些老師所說的那樣重要。
(2)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在一個較複雜的句子或段落的結構中,文字扮演了文法上的角色。同一個字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用法,隨著不同的談話內容而轉變意義,特別是在語音變化不明顯的英文中更是如此。
(3)文字是符號—這些符號是有意義的,不只一種意義,而是很多種意義。這些意義在許多方面是互相關聯的。有時候會細微地變化成另一種意義,有時候一個字會有一兩組完全不相干的意義。因為意義上的相通,不同的字也可能互相連接起來—就像同義字,不同的字卻有同樣的意義。或是反義字,不同的字之間有相反或對比的意義。此外,既然文字是一種符號,我們就將字區分為專有名詞與普通名詞(根據他們指的是一件事,或是很多的事);具體名詞或抽像名詞(根據他們指的是我們能感知的事,或是一些我們能從心裡理解,卻無法由外在感知的事)。最後,
(4)文字是約定俗成的—這是人類創造的符號。

# ch13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在第十一章結尾時所說明的十五個閱讀規則並不適用於閱讀小說或詩集(虛構與論說性質不同)

本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實踐力)

實用性的書分兩類
1. 教學或是指南等工具書
2. 經濟政治或是道德等原理

#ch14 閱讀想像文學
作品好在哪?答不出所以然說明:人們可能是好的小說讀者,卻不是好的評論者。
要分析美麗比美麗本身複雜多了

小說主要是運用想像力,運用判斷與推論,才能理解(接下來某些描述有些抽象,如果沒有類似情境...)

#一般規則
1能將想像文學進行作品分類
2抓到整本書的大意
3不僅了解大意,尚能組織各章節段落

詩與邏輯性的作品不同
1.小說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與他們的思想
2.共識與主旨有關
3.論說性作品有任何活動,那是論述的發展(推論?)

批評的原則: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試著為你創造的經驗之前,
不要批評一本想像的作品。

# ch15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建議

論說性的作品是理論性的書時,所謂的行動就不是一種義務的行為,而是精神上的行動

#歷史書

修昔底德說過,他寫歷史的原因是:希望經由他所觀察到的錯誤,以及他個人受到的災難與國家所受到的苦楚,將來的人們不會重蹈覆轍。他所描述的人們犯下的錯誤,不只對他個人或希臘有意義,對整個人類來說更有意義。

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第二,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批評歷史有兩種方式
1.—這本歷史書不夠逼真
2.認為—尤其是我們對這方面的主題有特殊研究時—作者誤用了資料

※ 如何閱讀傳記與自傳

自傳在寫得過火時,會陷人所謂「感情謬誤」(pathetic fallacy)的狀態中,但這用不著過度擔心。不過我們要記得,沒有任何文字是自己寫出來的—我們所閱讀到的文字都是由人所組織撰寫出來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說過一些相似的事,也說過不同的事。但就算他們完全同意彼此的說法,他們也不可能寫出同樣的一本書,因為他們是不同的人

蒙田說過:「並不是我在塑造我的作品,而是我的作品在塑造我。一本書與作者是合而為一的,與自我密切相關,也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他還說:「任何人都能從我的書中認識我,也從我身上認識我的書。」

※ 如何閱讀關於當前的事件
在閱讀當前事件的報導時,要知道是誰在寫這篇報導。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要認識那位記者,而是要知道他寫作的心態是什麼

詢問一連串的問題:(1)這個作者想要證明什麼?(2)他想要說服誰?(3)他具有的特殊知識是什麼?(4)他使用的特殊語言是什麼?(5)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嗎?

※ 關於文摘的注意事項 p81

#ch17 閱讀科學與數學

任何自然科學的分支都要包含三個部分:在這個科學主題中的連續事實,呈現這些事實的想法,以及表達這些事實的語言……因為想法是由語言來保留與溝通的,如果我們沒法改進科學的本身,就沒法促進科學語言的進步。換個角度來看也一樣,我們不可能只改進科學的語言或術語,卻不改進科學的本身。這正是拉瓦錫所做的事。他藉著改進化學的語言以推展化學,就像牛頓在一個世紀以前將物理的語言系統化、條理化,以促進物理的進步—你可能還記得,在這樣的過程中,他發展出微積分學。提到微積分使我們想到在閱讀科學作品時的第二個困難,那就是數學的問題。

p85
許多大師的作品

#ch18 閱讀哲學書 p86
失去好奇心的關鍵與迷思。
(其他論述有空再慢慢咀嚼)

p93 神學的重點

#ch19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p95
涵蓋相當廣牽涉到很多關於人類的心理行為

#閱讀的最終目標 p98
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首先遇到一個「何謂相同主題」的問題
p99 下方提供實際的方式來執行
1.檢視書單所有的書
...
p100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1.找到相關的章節
2.使自己與作者達成共識
3.釐清問題
4.界定議題
5.分析討論
後續提到客觀性議題
主題式閱讀所追求的特質「辯證的客觀」

p103 練習實例「進步論」

p104 主題閱讀方面的工具書

p106 主題閱讀的精華總整

#ch21 閱讀與心智成長 p107
再次閱讀的感動與永無止境的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思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