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台灣設計師週的講座活動,跟要付錢進場的展覽是切開的,只要報名就可以免費參加,感覺蠻對味的,選這場真是收穫良多。(最近接觸不少互動設計議題)

講者是唐聖凱先生,華碩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師,他先從個人的所學經歷開始帶入,求學之路接觸了建築、空間設計(設計視覺化)、人機互動,後來轉到介面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以及現在的可適性人造物(adapitive articraft)範疇。

以下開始流水帳:

事實上工業設計師也是很接近互動設計師的,差別在於多麼貼近人的使用習慣。

 

設計視覺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從李白的詩來推想意境: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出速度感,顏色與聲音,相當豐富,
讓臨摹的畫可以描繪出其意境,在於書法呈現本詩,運用行書、草書能比楷書更有心情上的情境(也就較有價值)。

使用者經驗,旨在延續人的使用經驗。
傳統打字鍵盤為例,因為打字機的限制,設計了一個字母排列會讓打字較慢的位置,
偶爾雖然新式鍵盤沒有這個先天上速度的限制,但卻無法改變 QWERT的這種排列,
理由是人們已經習慣了,沒辦法革新。

設計上的盲點,廣場上畫圓讓民眾容易向圓心靠近?
仔細探討並不是地上的線條所致,原來是建築物與太陽造成的光影原因。

人都有著認知差異;

不過常人會先感受其意義,再探討邏輯是否合乎常理。
(以很快的速度讓人看一句英文句子,人會看到他的表達,但不容易發現語法錯誤)

 

一個影片題目要你計算白衣人傳球幾次,忽略了黑衣人,卻也忽視了黑衣人,
以及一個怪異的黑熊跑出來,一旦跟你說這件事,你將不再仔細計算,
而是觀察那頭黑熊。此例在於設計測驗裡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但知曉了就忘不了,
但首次卻很難發現。

 

不過做設計的應該妥善運用這種讓人一看就知曉的概念,蘊含暗示性。
(拉或推門把)

 

需要了解人類的心智,做出設計,如車內煞車與加速的踏板設計。
視窗操作範例,說明了Fitts' Law,解說了為了 side bar 為何在邊邊,微軟的"開始"為何在角落,
在公式運算下無窮大的反比是(游標)可瞬間達成。
T = a +b log2(D/W+1)
T:時間,D:目標距離,W:目標大小

 

從中看 MAC系統的視窗設計的確是有獨到之處。

當傳統的按鍵開關變成感知元件,最大差別在哪?
我原本想到的是從碰觸隔空,而其實是指被動與主動上,
一旦變為偵測器,代表他時時監測,如達到觸發標準就會變化,
這就是最大的精髓。

提到 AA的概念,用馬腳支撐點資訊為例,一則可以判斷馬的肢體狀態,
更甚者可以拿來預測下一步的動作。
Demo 影片一個智慧型的檯燈,在暗室中主人讀到哪她會跟著照到你,除了這樣的感知機制,
他還具有預測提示功能,一個找尋東西的動作會讓他變成紅燈來告知,這作品是MIT學生的作品
 
 
(暫時還沒看到原本那影片),這機械手臂的概念實現,也就是鋼鐵人電影中那隻聰明的手臂囉!

 

提到手機的互動,除了現在流行的觸控跟搖晃,還有什麼新式的呢?
在此提到"行變",概念展示是透過伸縮去改變機子形狀。
另一個也很有趣的則是"重心改變",實例為導航時可以透過中心傾斜,
使用者根本不用看螢幕就可以知道我該往哪個方向走!

 

行變運用也可以在建築上,如窗簾,可以根據太陽時間去決定開關,或是感知室內人是在睡覺或會議,
決定開啟模式。在杜拜的案例上可以達到外型的改變,以及環繞視野
 

所以感知系統所給人的回饋又可以有巨觀與微觀兩種
微觀是將互動元件切成很多個體來看待,比如一個會互動的牆面,
你坐蹲姿他會伸出椅子給你坐,參考實例:Tangible Pixels讓你未來的家大無限

以及日本一個只開該人體大小的門範例,小動物通過就只開他偵測到的小型體。
(應用是減少冷氣浪費 @@?)

講者也提不少在華碩發表的作品,個人都覺得很不賴,
微型投影架在PC上,配合攝影機監測,可以達到更人性的工作介面,
(PC,HD,杯子,手機,將背投影出更多額外資訊,供使用者掌握)

方便攜帶的"空無"滑鼠裝置,偵測人手指的擺動,得出的訊號可運用特徵模型去推算是在做點擊動作。(參考上述馬腳例)

並以設計正圓型滑鼠之例,去說明如何貼近方便使用者的角度(任何方向握都能很快使用),
前一版的設計是在圓形身上標記方向,但在人的餘光上卻不實用,
在此是用海綿偵測器,先判斷出人壓的方向是下,再對應出橫軸與左右鍵點擊,
很棒思考流程的實例說明。



思考傳統按鈕跟感知按鈕的差異:

關鍵:互動關係改變了,感知裝置要能主動做出對應

如pad 能隨著翻轉,改變功能按鈕相對位置。


以空無鍵盤的概念實驗,困難點在於人沒有按鍵實體的碰觸感知,只用投影的話人會花費許多時間再比對位置,因此,透過實驗追蹤分析(會打字的人),發現手指按的位置(字母字音),雖然不中以不遠矣,
由此方向努力(個人覺得需要智慧型字詞關聯運算機制),發展虛無鍵盤也就有克服的可能。

群聚智慧案例,花博很多伸縮花海的裝置也是他們的作品。
飛鳥成V字型,並非什麼統籌的領導,每隻鳥只有兩個概念,前面有鳥就往他旁邊飛,如果沒有鳥,就往前飛。透過簡單的邏輯與機制,可將這眾化的反應(群聚智慧)用在很多感知的設計裡。

期勉未來的互動設計方向,是了解不同人不同狀態下,也能去給予不同的互動回饋

 

附上互動設計的投影片(拍照慢了一步,糊了 冏

ycTv2ud2Y..CjifUDX_zmA.jpg  

核心思考

dvVu8SdPDdKWHKenJmfw4w.jpg


延伸閱讀:
適應性人造物設計:一種掙脫費茲定律的使用者經驗



智慧建築:人與空間的完美互動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思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